磷復肥:創新之路如何走
產能過剩,近幾年已成為磷復肥行業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難題。除此之外,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放緩;資源環保壓力逐步增大,也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隨著9月1日起增值稅的復征,使磷復肥行業實現由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轉變的要求更加迫切,這也為行業提出了新挑戰。那么,磷復肥行業如何調整思路實現創新發展?對此,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行業進入發展成熟期
“磷復肥行業整體進入了發展成熟期,產能、產量已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主要出口品種在世界舞臺上占有重要位置。國內已形成的磷復肥生產能力約2350萬噸/年(P2O5,下同),其中,磷酸二銨(DAP)實物產能1950萬噸/年,磷酸一銨實物產能1800萬噸/年;濕法磷酸生產能力約為2100萬噸/年。”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會長修學峰介紹說。
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全國磷肥生產量1709萬噸,實現凈出口375萬噸,表觀消費1334萬噸,自給率128%;全年共出口各種磷復肥980萬噸,占磷肥總產量的24%,主要品種磷酸二銨、磷酸一銨、重鈣的出口量約占世界貿易量的30%;磷肥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1.7%,復混肥料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4.6%。
對于當前磷復肥行業的現狀,修學峰分析道:一是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基礎肥料向資源產地集中,復混肥料和專用肥向市場需求地轉移,四大磷資源省磷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3%,前十名企業的磷肥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同時,經過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磷復肥行業涌現出一批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如云南云天化、貴州甕福、貴州開磷、湖北宜化、山東魯北等。
二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布局更加合理。目前,高濃度磷復肥在磷肥總產量中的比重已經達到91.1%;復混肥料和各種專用肥料穩步增長,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環境、改善作物品質等為目標的新型肥料產品發展很快。此外,針對磷礦特征研發出多種選礦工藝和高性能浮選劑,已形成梯次選礦基礎工程系統,使磷礦入選品位大幅降低,磷精礦綜合回收率顯著提升,促進了中低品位磷礦的高效利用。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大型磷復肥的生產技術及裝備的設計、制造、安裝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濕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溫位熱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膠磷礦浮選、磷礦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綜合利用、工業磷酸一銨生產技術等國內自主開發的技術和裝備已實現產業化。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湯建偉表示,2000年以來,我國磷復肥工業實現了高速發展,克服了磷肥需求旺盛的農業種植區與原料磷資源礦產分布區兩類資源極不均衡的不利條件,實現磷復肥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了集科研、設計、制造、安裝、生產、銷售、農化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走在了世界同行業前列。
產能過剩成發展癥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經濟增速將適度下降,風險矛盾會依次呈現;資源相對短缺和環境壓力制約著原有經濟高增長模式。磷復肥行業過剩產能的持續存在,顯示系統性風險已逐步積聚。”修學峰無不擔憂地說。
對于磷復肥行業當前存在的問題,修學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產能過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化解落后產能工作難度仍然較大。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我國磷酸一銨產能發揮率約74.5%;磷酸二銨產能發揮率約79.6%,如果扣除出口部分,產能發揮率不到60%。由于缺乏“剛性”的處理手段和“柔性”的善后處置政策,企業退出緩慢;伴隨著磷礦資源的深度勘探開發,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熱度依然不減,重復建設的勢頭在磷資源集中地區仍屢增不減。
二是行業盈利能力下降,主營業務利潤率低于石化行業平均水平。由于內外需求增速放緩、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成本高企,導致大部分企業在產量、銷售收入雙增長的同時,利潤反而呈現下降的態勢,特別是基礎肥料的盈利能力下降更為明顯。隨著環保成本、人工費用的不斷上升,加之化肥市場化進程加快,2015年已經明確取消了化肥、磷礦石的優惠運價和化肥生產的優惠電價,恢復了化肥增值稅,未來行業盈利能力將會進一步下降。
三是資源約束、環保壓力逐步增大。鉀肥資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對外依存度仍達40%;能源結構不合理造成我國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硫資源對外依存度連續多年高達50%以上;中低品位磷礦精選富集技術進步很大,但高品質磷礦數量下降很快。在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國內DAP出口和硫黃進口均占全球貿易量的30%以上,但不具話語權。
行業進入發展成熟期
“磷復肥行業整體進入了發展成熟期,產能、產量已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主要出口品種在世界舞臺上占有重要位置。國內已形成的磷復肥生產能力約2350萬噸/年(P2O5,下同),其中,磷酸二銨(DAP)實物產能1950萬噸/年,磷酸一銨實物產能1800萬噸/年;濕法磷酸生產能力約為2100萬噸/年。”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會長修學峰介紹說。
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全國磷肥生產量1709萬噸,實現凈出口375萬噸,表觀消費1334萬噸,自給率128%;全年共出口各種磷復肥980萬噸,占磷肥總產量的24%,主要品種磷酸二銨、磷酸一銨、重鈣的出口量約占世界貿易量的30%;磷肥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1.7%,復混肥料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4.6%。
對于當前磷復肥行業的現狀,修學峰分析道:一是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基礎肥料向資源產地集中,復混肥料和專用肥向市場需求地轉移,四大磷資源省磷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3%,前十名企業的磷肥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同時,經過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磷復肥行業涌現出一批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如云南云天化、貴州甕福、貴州開磷、湖北宜化、山東魯北等。
二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布局更加合理。目前,高濃度磷復肥在磷肥總產量中的比重已經達到91.1%;復混肥料和各種專用肥料穩步增長,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環境、改善作物品質等為目標的新型肥料產品發展很快。此外,針對磷礦特征研發出多種選礦工藝和高性能浮選劑,已形成梯次選礦基礎工程系統,使磷礦入選品位大幅降低,磷精礦綜合回收率顯著提升,促進了中低品位磷礦的高效利用。
三是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大型磷復肥的生產技術及裝備的設計、制造、安裝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濕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溫位熱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膠磷礦浮選、磷礦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綜合利用、工業磷酸一銨生產技術等國內自主開發的技術和裝備已實現產業化。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湯建偉表示,2000年以來,我國磷復肥工業實現了高速發展,克服了磷肥需求旺盛的農業種植區與原料磷資源礦產分布區兩類資源極不均衡的不利條件,實現磷復肥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了集科研、設計、制造、安裝、生產、銷售、農化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走在了世界同行業前列。
產能過剩成發展癥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經濟增速將適度下降,風險矛盾會依次呈現;資源相對短缺和環境壓力制約著原有經濟高增長模式。磷復肥行業過剩產能的持續存在,顯示系統性風險已逐步積聚。”修學峰無不擔憂地說。
對于磷復肥行業當前存在的問題,修學峰分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產能過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化解落后產能工作難度仍然較大。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我國磷酸一銨產能發揮率約74.5%;磷酸二銨產能發揮率約79.6%,如果扣除出口部分,產能發揮率不到60%。由于缺乏“剛性”的處理手段和“柔性”的善后處置政策,企業退出緩慢;伴隨著磷礦資源的深度勘探開發,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熱度依然不減,重復建設的勢頭在磷資源集中地區仍屢增不減。
二是行業盈利能力下降,主營業務利潤率低于石化行業平均水平。由于內外需求增速放緩、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成本高企,導致大部分企業在產量、銷售收入雙增長的同時,利潤反而呈現下降的態勢,特別是基礎肥料的盈利能力下降更為明顯。隨著環保成本、人工費用的不斷上升,加之化肥市場化進程加快,2015年已經明確取消了化肥、磷礦石的優惠運價和化肥生產的優惠電價,恢復了化肥增值稅,未來行業盈利能力將會進一步下降。
三是資源約束、環保壓力逐步增大。鉀肥資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對外依存度仍達40%;能源結構不合理造成我國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硫資源對外依存度連續多年高達50%以上;中低品位磷礦精選富集技術進步很大,但高品質磷礦數量下降很快。在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國內DAP出口和硫黃進口均占全球貿易量的30%以上,但不具話語權。